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

全球化


全球化的定義

企業界關注的全球化,往往指的是企業拓展或行銷於全世界
政治家所指的全球化,常常是指某政治勢力影響及於全世界
社會學家對於全球化的意涵則認為是社會文化價值的傳播與影響。
文化學家則認為,全球化更像是一種全球與在地間交融辯證的過程,在理論上,它應該是一種既平等、也無價值判斷的生活經驗與彼此學習。文化全球化的積極面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,唯有在驗證己身的面貌為何後,方能在與其他在地交流時激盪出火花。

語言研究的觀點,英國文化協會預測,二○○○年全球約有十億人在學習英語。到了二○一○年,這個數字將會增加一倍:全球將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學英語。應用語言學家格蘭多(David Graddol)預測,估計十年內,全世界將有一半人口、約三十億人能用英語溝通,英語將成為真正的「世界語」。加州大學教育學教授華邵爾指出:「全球通用語的出現,促成了全球化的發展;另方面,全球化的發展也鞏固了全球通用語的地位。」。
英國文化協會的報告指出,全世界有八成以上的電子化資料是英文,而且六六%的科學家習慣以英文來閱讀。英文成為網路世代吸收知識的關鍵能力,也讓愈來愈多政府開始警覺,英語能力,將會決定下一代擷取知識的深度與廣度。

中國的快速興起、經濟市場開放及國家競爭力轉強,帶動中文成為世界強勢語言之一。英國語言學巨擘大衛.葛拉多(David Graddol)在《科學月刊》中也以「英文的未來」一文預測,到二○五○年時,全世界最普遍的前三大語言將是中文、印度話及阿拉伯話。中文將躍升為全球僅次於英文的第二強勢語言。

許多東南亞的國際學校,把「三語教育」列為基本,每個學生都要學習英文、中文、和本本地語言。以往排華最烈的印尼,最近開辦漢語水平考試(HSK);壓制華文教育最力的馬來西亞也於一九九○年代初期解禁。

「全球中文瘋」,雖是建立在逐利中國市場的一項集體行為,但是對外國人來說,賺錢雖是學習中文的誘因,但中國豐厚的「文化資產」從歷史到文化散發的魅力,同樣是讓中文學習熱升溫擴張的推手。

學者們對於全球化這個名詞的定義如下:
英國經濟學者Giddens將全球化定義為:「對全球化社會關係的強化,即本地發生的事件將影響其他各地,形成當地的事件,反之亦然。」他並進一步指出,全球化就是有關我們都活在同一個世界中的想法(Giddens,1990:64)。
Waters(1995)認為全球化是一種社會歷程,在此歷程中,原先受制地理條件限制,所形成的社會和文化型態漸趨鬆散,而社會成員亦能洞悉此改變。
Beck(2000)指出全球化是指在跨國行動者及其權利、機會、取向、認同和網路的運作中,民族國家及其主權受到打壓及穿透的過程。
台灣學者吳明烈(2003)認為整體而言,全球化乃是一種意識;一種現象;一種行動;一種變革以及一種過程。

學者對於全球化多半持著一種複合的見解,認為全球化不僅是一種狀態、現象、過程,是一種相當複雜的互動現象,不是線性的過程,簡言之,全球化是全世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互為影響且漸趨於一致的歷程。




參見:
翁湘玲。語言教育的全球化—英語全球化VS全球中文瘋
吳怡靜、何琦瑜(2007)。迎向全球化的英語力 趨勢篇。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-教出英語力。
徐仁全、楊翊真、李喬琚、劉名揚、林宏文(2005)。全球中文熱 英語不再獨霸。今週刊,465。http://blog.pollster.com.tw/23254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