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ford, R. R. (1998). The Craft of Inquiry: theories, methods, evidence. 王弘志譯 (好研究怎麼做:從理論、方法、證據構思研究問題.--台北市:群學,2011)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p.13 語言對社會學者,造成不公平
see: Foucault, M. (1976/1998)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. 1: The Will to Knowledge. London: Penguiun.
p.13 語言能力是一種權力或文化資本,甚至是一種象徵暴力。
see: Bourdieu, P. (1984) Distinction: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p.13 在全球主要語言中,廣義的英語使用者約占15-20億人,漢字與拉丁語系使用者則各占10-15億人,阿拉伯文的使用者約5億多人,英語成為全球通行的學術語言,不僅來自帝國主義殖民政權的遺產,並源於英美近兩世紀的資本主義全球霸權。
see: Crystal, D. (2003).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p.17 (心得) 論文寫作過程,包含思考與寫作,研究者比須讓自己的思考和寫作相互聯繫,別變成兩條平行線。
p.18 論文寫作應包含研究者的感情投入。
p.19 研究者的思考常依循著目的論(teleology)的順序,以目的指導手段;
但寫作上遵照因果論(causality)的順序,從原因導向結果。
p.35 人類是兼具感情和智識的自我,不斷建構著我們周遭的世界,建構過程會受制於
社會成員資格和社會認同的立場。
p.35 文化意義是協商自一群有特定認同的人。這群人又由他們的歷史經驗、社會地位所塑造。
p. 35 知識具有歷史偶然性,而且受人類興趣和社會價值的塑造,不是完全客觀永恆。